DDD(二)端口和适配器架构

原文链接:https://herbertograca.com/2017/09/14/ports-adapters-architecture/
转载:https://www.jianshu.com/p/f39f4537857e

这篇文章是软件架构编年史()的一部分,这部编年史由一系列关于软件架构的文章组成。在这一系列文章中,我将写下我对软件架构的学习和思考,以及我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如果你阅读了这个系列中之前的文章,本篇文章的的内容将更有意义。
2005 年,Alistair Cockburn 构思了端口和适配器架构 (又称六边形架构)并记录在他的博客中。下面这句话就是他对该架构的目标的定义:

让用户、程序、自动化测试和批处理脚本可以平等地驱动应用,让应用的开发和测试可以独立于其最终运行的设备和数据库。——Alistair Cockburn 2005,端口和适配器

但是,Alistair Cockburn 意识到 顶部和底部的层次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应用的入口/出口。尽管实际中它们不一样,却有着十分相似的目标,在设计上也是对称的。而且,如果我们想要隔离出应用中间的层次,这些入口和出口能以另一种相似的方式使用。
有许多文章在谈及端口和适配器架构时会花很多篇幅在分层上。然而, 我并没有在 Alistair Cockburn 的原文中找到关于分层的只言片语。
其思想是将我们的应用看作是一个系统的中心交付物,输入和输出都是通过端口出入应用,这些端口将应用和外部工具、技术以及传达机制隔离开来。应用不应该关心是谁在发送输入或接收输出。这就是为了保护产品免受技术和业务需求演进的影响。由于技术/供应商锁定,这些演进可能导致产品刚开发没多久就被废弃。我将在本文中剖析以下主题:

  • 传统架构方式的问题
  • 分层架构的演化
    • 什么是端口
    • 什么是适配器
    • 适配器的两种不同类型
  • 端口和适配器架构优势
    • 实现隔离和技术隔离
    • 传达机制的隔离
    • 测试

传统架构方式的问题

传统的架构方式在前端和后端都可能给我们带来问题。
在前端,业务逻辑最终可能会渗透到 UI(例如,我们把用例的逻辑放到控制器或视图里,导致这些逻辑不能在其它 UI 界面中重用), 甚至 UI 会反过来渗透到业务逻辑中(例如,我们会为了模板中需要的业务逻辑在实体中创建对应的方法)。
image.png
而在后端,我们可能会在自己的业务逻辑里使用外部类的类型提示、继承或者实例化它们,这会导致对这些外部的库和技术直接引用,最后任由它们渗透到业务逻辑中。

分层架构的演化

EBI ()和DDD()的福, 2005 年我们已经知道了“系统中真正重要的是位于中间的层次”。业务逻辑(应该)存在于这些层次之中,它们才是我们和竞品的真正区别。这才是真正的“应用”。
image.png
但是,Alistair Cockburn 意识到 顶部和底部的层次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应用的入口/出口。尽管实际中它们不一样,却有着十分相似的目标,在设计上也是对称的。而且,如果我们想要隔离出应用中间的层次,这些入口和出口能以另一种相似的方式使用。
image.png
区别于典型的分层架构图,我们将它们画在系统的左右两侧,而不是上下两边。
虽然我们识别出了系统中对称的两侧,但两侧都可能有若干入口/出口。例如, API 和 UI 就是位于应用左侧的两个不同的入口/出口。为了表示应用有若干个入口/出口,我们把应用的形状改成了多边形。应用的形状可以是有多条边的任意多边形,但最终六边形获得了青睐。这也是“六边形架构”的由来。
image.png

端口和适配器架构使用了实现为端口和适配器的抽象层次,解决了传统架构方式带来的问题。

什么端口

端口是对其消费者无感知的进入/离开应用的入口和出口。在许多编程语言里,端口就是接口。例如,在搜索引擎里它可能是执行搜索的接口。在应用中,我们把这个接口当成入口/出口使用,而不用去关心它的具体实现,实际上在所有将接口定义为类型提示的地方,这些实现会被注入。

什么是适配器

适配器是将一个接口转换(适配)成另一个接口的类。
例如,一个适配器实现了接口 A 并被注入了接口 B。当这个适配器被实例化时,一个实现了接口 B 的对象将从构造方法注入进来。实现了接口 A 的 对象会被注入到需要接口 A 的地方,然后接收方法请求,将其转换并代理给那个实现了接口 B 的内部对象。
如果我说的不够明白,别慌,后面我会给出一个更具体的例子。

适配器的两种不同类型

左侧代表 UI 的适配器被称为主适配器或者主动适配器,因为是它们发起了对应用的一些操作。而右侧表示和后端工具链接的适配器,被称为从适配器或者被动适配器,因为它们只会对主适配器的操作作出响应。
端口/适配器的用法也有一点区别:

  • 左侧,适配器依赖端口,该端口的具体实现会被注入到适配器,这个实现包含了用例。换句话说,端口和它的具体实现(用例)都在应用内部
  • 右侧,适配器就是端口的具体实现,它自己将被注入到我们的业务逻辑中,尽管业务逻辑只知道接口。换句话说,端口在应用内部,而它的具体实现在应用之外并包装了某个外部工具。

image.png

端口和适配器架构优势

使用这种应用位于系统中心的端口/适配器设计,让我们可以保持应用和实现细节之间的隔离,这些实现细节包括昙花一现的技术、工具和传达机制。它还让可重用的概念更容易更快速地得到验证并被创建出来。

实现隔离和技术隔离

上下文

我们的应用使用 SOLR 作为搜索引擎,并使用一个开源库连接它并执行搜索。

传统架构方式

传统架构方式下,我们会直接在我们的代码中使用库(SOLR)里的类,作为类型提示,或者实例化和/或作为我们实现的基类。

端口和适配器架构方式

如果采用端口和适配器架构的话,我们会创建一个接口,比如叫做 UserSearchInterface,在代码中用这个接口作为类型提示。我们还会为 SOLR 创建一个实现该接口的适配器,比如叫做 UserSearchSolrAdapter。这个实现是 SOLR 的包装,SOLR 会被注入其中并用来实现接口指定的方法。

问题

不久之后,我们想用 Elasticsearch 换掉 SOLR。甚至,对于同样的搜索行为,我们希望有些时候使用 SOLR,有些时候使用 Elasticsearch,在运行时决定就好。
如果我们采用传统架构,我们需要查找所有使用 SOLR 的代码并替换成 Elasticsearch。然而,这可不是简单的查找替换:两个引擎的用法不同,方法、输入、输出也不尽相同,替换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任务。而在运行时在决定使用那个引擎甚至是不可能的。
然而,假设我们使用了端口和适配器架构,我们只需要创建一个新的适配器,比如就叫 UserSearchElasticsearchAdapter,在注入时使用它换掉 SOLR 的适配器,也许改一下 DCI 中的配置就可以做到。我们完全可以使用工厂来决定注入那个适配器,实现在运行时注入不同的实现。

传达机制的隔离

和上面这个例子类似,假设我们的应用需要 Web GUI,CLI 和 Web API。我们想在全部三种 UI 中提供某个功能,比如叫做UserProfileUpdate的功能。
使用端口和适配器架构的话,我们会在一个应用服务的方法中实现这个功能并将其作为一个用例。服务会实现一个接口,该接口说明了方法、输入以及输出。
每个版本的 UI 都有各自的控制器(或控制台命令)来通过这个接口触发期望的逻辑,应用服务接口的具体实现会被注入到 UI 中。这种情况下,适配器实际上就是控制器(或 CLI 命令)。
之后我们可以修改 UI,因为我们知道这些修改不会影响业务逻辑。

测试

上面两个例子中,使用端口和适配器架构会让测试更加容易。第一个例子中,我们用接口(端口)的 Mock 就可以测试应用,而不需要使用 SOLR 或 Elasticsearch 。
第二个例子中,所有的 UI 都可以独立于应用进行测试。我们的用例也可以独立于 UI 进行测试,传给服务一些输入再断言结果就好。

总结

在我看来,端口和适配器架构只有一个目标:将业务逻辑和系统使用的传达机制以及工具隔离。为此,它使用了常见的编程语言结构:接口
UI侧(主动适配器),我们创建使用应用接口的适配器,比如控制器。
基础设施侧(被动适配器),我们创建实现应用接口的适配器,比如资源库。
这就是全部!
然而,我惊讶的发现早在十三年前同样的思想就已经公开发表了(),尽管它没有刻意地强调要将工具和传达机制从应用核心中隔离出来。
image.png
系统和角色的任何交互都要通过边界对象。按照 Jacobson 的描述,角色可以是客户或者管理员(操作员)这样的人类用户,也可以是定时器或者打印机这样的非人类“用户”,它们分别对应着端口和适配器架构中的主动适配器和被动适配器。

引用来源

1992 – Ivar Jacobson –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Engineering: A use case driven approach
200? – Alistair Cockburn – Hexagonal Architecture
2005 – Alistair Cockburn – Ports and Adapters
2012 – Benjamin Eberlei – OOP Business Applications: Entity, Boundary, Interactor
2014 – Fideloper – Hexagonal Architecture
2014 – Philip Brown – What is Hexagonal Architecture?
2014 – Jan Stenberg – Exploring the Hexagonal Architecture
2017 – Grzegorz Ziemoński – Hexagonal Architecture Is Powerful
2017 – Shamik Mitra – Hello, Hexagonal Architecture

https://alicharle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tatic/images/mp_qrcode.jpg
文章目录
  1. 传统架构方式的问题
  2. 分层架构的演化
    1. 什么端口
    2. 什么是适配器
    3. 适配器的两种不同类型
  3. 端口和适配器架构优势
    1. 实现隔离和技术隔离
      1. 上下文
      2. 传统架构方式
      3. 端口和适配器架构方式
      4. 问题
    2. 传达机制的隔离
    3. 测试
  4. 总结
  5. 引用来源